潮汕文化网-胶己人网-潮汕人网-胶己人的饮食特色

潮汕文化|潮汕人的拖鞋

2022-12-09 15:50:49分类: 日常分享 阅读:
潮汕平原最早的拖鞋是木屐,多以黄桑木、苦楝木等坚韧的木材做底,用布或胶、塑料片或牛皮等钉在木屐板的前方,形成船篷状或蜂腰状。清张渠《粤东闻见录》载:“潮州尚拖成散屐,以轻为贵。”潮汕气候溽热多雨,穿木屐不仅可以避暑纳凉,防水防湿,且价钱也能接受。当地无论办红事白事,还保留着给亲人送木屐的礼俗。许多年前,我在祖母家见过一双“油彩屐”,木屐板上了漆,上面绘了一些花花草草,色彩明丽,感觉更像艺术品。也不

 

潮汕文化|潮汕人的拖鞋

潮汕平原最早的拖鞋是木屐,多以黄桑木、苦楝木等坚韧的木材做底,用布或胶、塑料片或牛皮等钉在木屐板的前方,形成船篷状或蜂腰状。清张渠《粤东闻见录》载:“潮州尚拖成散屐,以轻为贵。”


潮汕气候溽热多雨,穿木屐不仅可以避暑纳凉,防水防湿,且价钱也能接受。当地无论办红事白事,还保留着给亲人送木屐的礼俗。许多年前,我在祖母家见过一双“油彩屐”,木屐板上了漆,上面绘了一些花花草草,色彩明丽,感觉更像艺术品。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木屐被更轻便省钱的塑料拖鞋代替了。


小时候,我们的脚丫上若有鞋,多是拖鞋,而且是人字拖。人字拖的鞋板听说是用甘蔗渣压成的,单薄如纸,有个笑话,说某人骑车下坡刹不住,只好伸脚抵地帮忙,待停下后才发现,鞋底磨出个大洞来。大人也一样,趿着拖鞋上街、会客、上班、下田;夏天穿,冬天也穿;白天穿,夜里也穿。拖鞋在潮汕平原大行其道的原因一直是民俗家们争论不休的话题,有天气炎热说,也有经济实惠说。我以为省钱是一方面,主要还是舒服,尤其是人字拖,脚趾一夹跟没穿似的,脚丫光溜溜的如鱼儿般自由自在。


拖鞋对于我们这些孩子来说,偶尔还可充当搞笑的道具,带来片刻的放松。譬如一连上了几节课,又枯燥又乏味,大家都憋了一股劲,老想着有什么突如其来的事来打断一下,哪怕笑几声也行。这时,不知道谁的拖鞋被人一脚踢到讲台边上。脾气好的老师装作没看见继续讲他的课,若是遇上爱较真的,譬如我们的数学老师,那就有好戏瞧。他喜欢把黑板擦狠狠地掼到讲台上,让粉笔末烟尘般飞扬,厉声责问这鞋到底是谁的,又是谁把它踢上来的。鞋主人当然无法隐瞒,但“作案”者却装聋作哑。要是没人承认,这课老师就不打算继续了。望着他走出去的背影,大家正好合上课本,像久别重逢的兄弟姐妹那样聊起天来。


升上高中后,学校有了明确规定,学生不得穿拖鞋上学,同学们却置若罔闻。做早操了,大家都把凉鞋拖鞋脱下来放在一边。记得有一回,教导主任手里拿着根又粗又长的铁丝线穿行于方阵之间,看到拖鞋就穿上去。有同学不肯脱或故意踩在脚底下,他就站在你的面前死死盯着你,引得其他同学边挥臂边朝这边张望,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你就算脸皮再厚也会觉得不好意思。做完早操,你会看见教导主任手里那根长长的铁丝拖着一大串拖鞋,那串拖鞋犹如鱼干一般吸引着一大群神情沮丧、目光却发亮的“馋猫”。


说到这儿,我又想起拖鞋的另一用途,因为易于剥下,它也附带成为一些家长震慑孩子的“武器”。那时候的街头巷尾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场景:孩子们疯狗般逃蹿,大人们举着鞋子穷追猛打,若进入“射程”之内就会果断出手,把鞋子变成“飞刀”直取对方的背脊或后脑,以宣泄心中愤慨。


谁会想到,多年后穿拖鞋竟成都市人时尚?

本文标签:潮汕文化日常分享潮汕文化|潮汕人的拖鞋

本文地址:http://www.chaozhouwenhua.com/rcfx1/406.html

本站文章来源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1991954022@qq.com

上一篇:潮汕文化|潮汕姓氏有多少个吗?

下一篇:潮汕文化——潮州菜烹饪技艺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