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网-胶己人网-潮汕人网-胶己人的饮食特色

潮州民俗之节日篇【潮州清明节】

2022-11-04 16:55:25分类: 潮州民俗 阅读:
 清明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据资料显示,商朝时期已经确定了4个节气,到了周朝周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增加节气至8个,其中就包括了“清明”。  周朝之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对神明的崇敬,在“清明”常有祭祖的活动,谓之春祭。  即使如此,“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是到唐朝,为了让官员能够回家扫墓,唐玄宗颁布政令将

 

  清明 | 二十四节气之一,因此时“气清景明,万物皆显”而得名。也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有着悠久的历史。

7b38875d26de1ddc916c39dcce19584b.jpeg

  据资料显示,商朝时期已经确定了4个节气,到了周朝周公通过“土圭”测日影的方法,确定增加节气至8个,其中就包括了“清明”。

  周朝之后,人们对祖先的崇拜超过了对神明的崇敬,在“清明”常有祭祖的活动,谓之春祭。

  即使如此,“清明”还只是一个节气,是到唐朝,为了让官员能够回家扫墓,唐玄宗颁布政令将“寒食节”和“清明”合二为一,并规定了假期,“清明”才真正有了“节日”的“名分”。

  而现今清明节俗是结合了纪念黄帝的节日、农历三月初三的“上巳节”,潮州人称之为“古清明”,以及春秋时期,晋文公纪念辅助自己复国后不肯受封的功臣介子推的“寒食节”,两个古老的节日习俗形成了如今的风俗习惯。

  习俗 | 潮州的清明节沿袭了中原汉文化中祭祖、踏青的传统,又因地制宜,产生增加了一些独特的习俗。1.扫墓。这一天,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潮州人把扫墓叫“过纸”,也有人写成“挂纸”。潮州话“过”,是“熄灭”的意思,如蜡烛过去,是蜡烛熄灭了的意思。那“过纸”,也就是烧纸钱的意思。“挂纸”指的都是在墓上挂着黄白两色的纸条。黄白纸条表示金银。扫墓是子孙后代怀念祖先的行为表现,除了带上祭品祈求祭拜行礼之外,通常还会修整墓地、除草、给墓碑上的字迹描红等活动。

  2.吃蚶。扫墓带的供品,除了潮州人祭祖常用的鱼肉、“三牲”或“五牲”、发粿、饭桃粿之外,还会有一碗“蚶”。

  拜祭完毕就在山上午餐,将“蚶”吃完,把蚶壳撒在墓前地面。

  潮州人把蚶壳叫做“蚶壳钱”,这样做寓意祖先庇佑子孙赚多多的钱。这个习俗是潮州特有的,形成原因跟潮州地处海边,商人较多有关系,人们的美好愿景趋于大同,更侧重于经商获利。

  3.朴籽粿。清明前后的特有潮州小食是“朴籽粿”,这是一种用朴籽叶和大米磨成粉后,用糖和水调配比例蒸制而成,有桃形和梅花形两种形状,品相鲜嫩青绿,非常可爱。而且美味可口,具有清余热、避瘴气的功效,很受百姓欢迎。4.朴籽铳。以前物资贫乏,小朋友的玩具很多都是取材于大自然的自制品,其中“朴籽铳”可算是我们童年的经典玩具。用小竹筒做铳管、朴籽当做枪子,做成一把近距离射击的小枪,这也是清明时节小男孩独有的乐趣。5.踏青。清明时节正是春暖花开,山间满目葱翠的时节,自古人们便有借扫墓之机,到野外游玩踏青的习俗。潮州人也会在扫墓后,找一处干净平坦的地方,就着供品和饮料,席地而坐,边野餐边欣赏大自然的美景。踏青习俗源自于上巳节的古俗,现代人由于生活节奏加快,在清明节踏青的人越来越少。

  以往,在清明还有戴柳、荡秋千、放风筝、斗蟋蟀、斗鸡等活动,现在已经不常见到。有的地方还有吃糖葱薄饼的习俗,纪念的是清朝时期,郑成功之子攻打潮州城时,城内无辜牺牲的百姓。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其中以扫墓祭祖、踏青郊游为最基本礼俗主题。

  充分体现了感恩先人、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以及踏青郊游、亲近自然,追求人和自然和谐共生的文化内涵。


本文标签:潮汕文化潮州民俗潮州民俗之节日篇【潮州清明节】

本文地址:http://www.chaozhouwenhua.com/csms1/csms1cz/175.html

本站文章来源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1991954022@qq.com

上一篇:潮州民俗之节日篇【潮州元宵节】

下一篇:潮汕民俗|潮州端午习俗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