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网-胶己人网-潮汕人网-胶己人的饮食特色

潮汕花灯

2023-03-17 14:13:57分类: 潮汕工艺 阅读: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畲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歌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

 

潮汕花灯是我国民间花灯艺术的一大流派,历史悠久,巧夺天工。清宣统二年(1910),潮汕花灯《红楼梦》、《白孟玉》参加南京全国工艺赛会获奖,并曾赴新加坡及伦敦展览,享誉一时。


  潮汕花灯产生的确切年代已很难考证。但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新安畲民刊本《荔镜记》第六出《五娘赏灯》中已多处描写潮州城(旧称“潮州府城”)游花灯情景,距今已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潮州册《百屏灯》从“活灯看完看纱灯,头屏董卓凤仪亭,貂婵共伊在戏耍,吕布气到手捶胸。”一直唱到“九九摘印潘仁美,百屏拜寿郭子仪。”足见潮汕花灯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潮汕花灯


  虽然潮汕花灯的起源年代无法查考,但其产生和发展与迷信活动、祭祀活动息息相关,却是可以肯定的。古人因对大自然的不理解,对自然现象的畏惧,使人们产生了图腾崇拜,相信灵魂的永在,为慰死者之灵魂,于是“纸船明烛照天烧”。为使死者在冥路上有个伴儿,让祖先们在阴间生活幸福,扎制童男童女,衣服袍帽,饰物用品,供他们“使用”。为使“雷公”、“雷姆”息怒,“河伯、溪神”开心,先是祭活人,后来用扎制的童男童女代替。为庆祝风调雨顺,丰收喜庆,人们扎上高大雄伟的“安济圣王”等神像,挂上宫灯花篮,顶礼膜拜,感谢神恩,祈求平安。这些习俗一直延续至民国时期,仍然盛行,目前我国少数地区包括港澳台地区仍有这种扎制迷信用品祭拜先人的习惯。


  潮汕花灯在发展过程中,分为二支,一支专走迷信用品的制扎,其艺术价值受到限制,但商业价值却是显而易见的。另一支追求的是艺术价值,这一支的起源不迟于明朝,据说唐朝已有观灯,闹元宵的活动,但现在可考的,也就只有明嘉靖刻本《荔镜记》,可以证明其存在了。其中“睇灯”一折就说“三街六巷好灯棚”,可见其时,潮汕花灯已十分盛行且已有一定的艺术造诣了。清嘉庆《澄海县城志》引旧志云:“十一日夜起,各神庙街张灯、仕女游、放花爆、打秋千,歌声达旦。”又说:“今俗无夜,各祠庙张灯结彩,阄为鳌凶,人物台榭如绘……竞赛花灯。”最负盛名的当推潮州。清初潮州青龙庙兴起之后,每年游安济圣王一连三夜,花灯鼓乐,满城如醉。每次在第二个晚上,齐集北门箭道评比,年复一年,精益求精,使潮州花灯闻名海内外。除大型游花灯盛会外,家家都挂喜灯。自十三日起,到宗祠神庙去挂灯笼,十五日将灯提回挂于家门,称为“兴灯”。可见,从“明”到“清”,历经几百年,潮汕花灯都很盛行。其艺术表现形式也日渐多样化。


  解放以后,新一代艺人继往开来,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潜心研究,辛勤劳作,进行了大量的技术革新。从思想内容、人物塑造、情感表达,场景氛围到制作技术上都作了大胆的创新,使潮汕花灯更臻完美,达到栩栩如生,活灵活现的境界。


  1961年,新一代花灯艺师沈金炎等人为拍摄潮剧电影《荔镜记》制作了《彩楼记》、《梁山伯与祝英台》等四屏花灯,使潮汕花灯第一次搬上银幕。后来,由沈金炎领衔制作了《水淹金山寺》、《大名府》等灯屏,更是融合了声、光、电于一体,人物在机械传动中可以做几个特定动作的活动灯屏,参加广州文化公园的展出,好评如潮,使潮汕花灯登上了新台阶。以后,潮汕花灯陆续参加了广州、上海、江西、福建等地的展出。

本文标签:潮汕文化潮汕工艺潮汕花灯

本文地址:http://www.chaozhouwenhua.com/chaoshangongyijianzhu/799.html

本站文章来源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1991954022@qq.com

上一篇:潮汕草席

下一篇:潮汕捏糖人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