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网-胶己人网-潮汕人网-胶己人的饮食特色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捕鱼习俗

2022-11-19 16:15:55分类: 潮汕民俗文化 阅读:
渔民以捕鱼为生,解放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渔船全是木帆船,既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天气预报,风云变幻莫测,死生只在瞬息之间,因此留下一套独特的生产习俗。每年正月初五过后,渔船要出海捕鱼时,必须到海滩拜海神,以祈出入平安,渔产丰收。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看时,然后在船坞安上龙骨(即渔船的中心骨架),并用妇女戴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名谓“压槽母”,候墨绳打毕,才将其收回家,意谓可获头棕(高产

 

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捕鱼习俗


渔民以捕鱼为生,解放前生产工具十分落后,渔船全是木帆船,既没有通讯设备,又没有天气预报,风云变幻莫测,死生只在瞬息之间,因此留下一套独特的生产习俗。


每年正月初五过后,渔船要出海捕鱼时,必须到海滩拜海神,以祈出入平安,渔产丰收。


建造新船,必先择日看时,然后在船坞安上龙骨(即渔船的中心骨架),并用妇女戴头的银制高鬃,插上金花红绫,放在龙骨处,名谓“压槽母”,候墨绳打毕,才将其收回家,意谓可获头棕(高产)。现因妇女不时兴梳鬃戴鬃,故改用红彩布、金线、榕青、竹青。


渔船的建造,渔家把其构件按十二生肖命名,如:船舱横梁叫“老鼠桥”,两舷近脚踏板部位叫“牛腿闩”,大桅前为“虎鼻头”,小舱叫“兔水舱”,船帆竹竿称“蓬龙竹”,大角索称“蛇律”,大桅尾两侧木板称“马面”,船头叫“羊角”,捆律索处叫“猴鼻”,收帆索的地方称“鸡布”,竖桅杆的地方叫“狗槽”,帆竹间隔穿绳索的位置叫“猪仔耳”。


渔民建造大船,船眼中要装两个龙银,小船的船眼中,要装印有龙纹的银毫,或者用印有龙纹的铜币。寓意为渔船出海,船眼见钱,满载盈归。新船要下水之前,用饭菜、炒在船边祭拜,燃烧银锭纸,然后放鞭炮。


渔民登船出海时,头上包扎头巾,穿短裤,着大襟衣;遇上风雨天,则戴斗笠、穿蓑衣。这种简便实用的装束,同使用的生产工具有着密切的关系。70年代后渔业逐步走向机械化,渔民生活日益改善,穿着也逐渐改变。


渔网、渔具,忌妇女跨踏。家中若遇上生育(包括猪产、狗产、猫产等)或婚丧,渔网、渔具和人都要用“红花、净符水”(即用柘榴花浇上符水)喷射驱邪。同时还要用一对金、香、烛及一条红布结于船头,纸钱则在船头烧化,方可开船出海。


解放前,妇女不能下海捕鱼,有污秽之嫌。现在此俗已不再存在。1959年“大跃进”时县养殖场第二生产队的女青年林美珠、柯耀清等划竹筏下海放绫


捕鱼。80年代,山顶村有一对姐妹,冲破旧习俗,驾船出海捕鱼,成了致富户。后宅镇前埔埕村还有一对未满15岁的小姐妹,划竹筏在长山尾海面上放绫捕鱼,肩负家庭的生活重担。


盐业生产的丰歉同天气的晴雨关系极为密切。盐工很注意观察天气的变化,自制白、红、黄、黑、青旗子,每天插在埕头,预告当天天气情况,同时,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盂兰胜会,必须祭涵口、拜埕头,祈求神明保佑盐产丰收。


解放后,县人民政府虽提倡破除迷信,科学晒盐,但在一些地方,仍保留着这些习俗。


旧时资方限定每月发给盐工1担食盐(不论畚箕大小)。为了多获点利,盐工劳动时使用了特制(箕口宽平)加大(每担容量石二,即120公斤)的畚箕。资方也因此规定,成年的盐工,须能挑起1担120公斤重的盐,才准许下盐埕工作。


南澳可耕种土地少,加上海岛多风多旱,收成不稳定。农民为求诸事顺利,风调雨顺,生产丰收,每年早造,要在正月初四之后择吉浸种,播种时要在田头点香烧纸拜土地爷;秋收后(十月间)拜“五谷妈”,祈求来年“五谷丰登”。


其它行业,如林业、交通、商业等也有类似习俗,最为普通的是拜“伯公”(土地爷)、“妈祖”、“财神爷”等。


现今,各种陈旧习俗正逐步被新的形式所代替,如新船下水、动工兴建生产设施等,改为鸣放鞭炮或举行剪彩仪式。

本文标签: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文化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捕鱼习俗

本文地址:http://www.chaozhouwenhua.com/csms1/240.html

本站文章来源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1991954022@qq.com

上一篇:潮汕文化——潮汕习俗|汕头渔洲蔡社

下一篇:潮汕文化|潮汕民俗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