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网-胶己人网-潮汕人网-胶己人的饮食特色

“哈尼卡”“潮阳剪纸”:美的创造 美的传承

2023-01-30 10:38:31分类: 潮汕民俗文化 阅读:
窗花、墙花、灯花……逢年过节,传统中国剪纸艺术在大江南北绽放美丽、慰藉乡愁。 正月初二,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年气氛格外浓。这天,达斡尔剪纸非遗传承人苏梅创作了一个新哈尼卡剪纸作品“过新年”,一张蓝色的彩纸,在她手中三剪两裁,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哈尼卡人物跃然而出,演绎着达斡尔族过新年的场景。 “哈尼卡”达斡尔语意为“眼仁”,形容非常小巧。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纸偶,是达斡尔族最具代

 

 窗花、墙花、灯花……逢年过节,传统中国剪纸艺术在大江南北绽放美丽、慰藉乡愁。

    正月初二,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新年气氛格外浓。这天,达斡尔剪纸非遗传承人苏梅创作了一个新哈尼卡剪纸作品“过新年”,一张蓝色的彩纸,在她手中三剪两裁,一个个活灵活现的哈尼卡人物跃然而出,演绎着达斡尔族过新年的场景。

    “哈尼卡”达斡尔语意为“眼仁”,形容非常小巧。哈尼卡是达斡尔族的纸偶,是达斡尔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手工艺术,大小从几厘米到20厘米高不等。

    “在达斡尔族人的眼中,哈尼卡就像是‘芭比娃娃’,它的玩法和‘过家家’类似,是达斡尔族孩子的童年记忆。”苏梅说。

    今年52岁的苏梅是当地家喻户晓的剪纸能人,从小学习制作哈尼卡纸偶。1998年,毕业于黑龙江教育学院美术系的苏梅回到家乡,全身心投入哈尼卡剪纸艺术的传承中。

    “达斡尔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哈尼卡等精美剪纸图像,成了传承达斡尔族传统文化的良好载体。”苏梅说。

    多年来,苏梅深入偏远村寨抢救、收集哈尼卡技法和作品,并悉心向剪纸长辈学习。“在民间,一些老人还沿用古老的剪法,用兽皮或桦树皮剪,很珍贵。”苏梅说。

    苏梅不满足于传承,同时不断推陈出新。她的剪下,诞生了耕种、打猎、捕鱼、采柳蒿芽、打曲棍球、荡秋千等表现达斡尔族生活的新作品;同时,给哈尼卡人物加上了双手和更多的饰物,创作材料日趋多样化,造型更新颖丰富,受到人们的欢迎。

    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苏梅带着技艺走进课堂、走向社会面对面辅导、培训哈尼卡的制作技艺,近年来参加培训人数达500多人次。

    “现在我们有一个哈尼卡制作微信群,里面有40多个传承人。”苏梅说。记者了解,苏梅的剪纸艺术作品在国内屡获殊荣。这些年,她还带着剪纸走出国门,向世界展示达斡尔族剪纸哈尼卡艺术。

    与内蒙古莫力达瓦达斡尔族自治旗相隔数千里的广东潮汕,小小的一把剪刀,薄薄的一张纸,同样幻化出神奇和喜庆。

    陈雁淑和许遵英都是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潮阳剪纸的传承人。陈雁淑出生于剪纸世家,是第四代剪纸传人,她10岁开始学习剪纸,如今已近40年。许遵英12岁跟着村里的老艺人学艺,剪刀从此再也没有放下过。对于她们来说,剪纸不仅是手艺,更是信仰。

    中国民间剪纸分为南方剪纸与北方剪纸两大流派,潮阳剪纸则是南方剪纸的主要代表。潮阳剪纸一般在游神赛会、祭祖拜神等传统活动中渲染气氛。

    许遵英的剪纸过去主要用于传统节日、祭祀,现在,她更多致力于家居装饰和工艺礼品。这些年,她主动与广州美术学院合作,通过专业的创意设计,让古老手艺焕发新生机;剪纸手工礼盒、剪纸灯等贴近现代生活的创新产品渐次投放市场。记者了解,陈雁淑为十九大献礼创作的剪纸作品《红船领航新时代》,正在汕头市文化馆展览。

    为了传承潮阳剪纸技艺,许遵英编写了《潮阳剪纸入门》一书,免费供潮阳职教中心等学校使用;陈雁淑常年在汕头中小学校开设剪纸公益课和各种公益推广活动。

    “孩子们特别喜欢学习剪纸,每次都会围着我问问题。”陈雁淑很欣慰。

本文标签:潮汕文化潮汕民俗文化“哈尼卡”“潮阳剪纸”:美的创造 美的传承

本文地址:http://www.chaozhouwenhua.com/csms1/620.html

本站文章来源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1991954022@qq.com

上一篇:丝上绣世界,木里雕乾坤——非遗技艺焕发生机

下一篇:乔林烟花火龙的意义和象征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