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潮汕话之淤、渍、漂渍液读音
淤yū,潮音[e3 余3],是常用字之一。原指水中沉淀的泥沙或泥沙冲积成的地带。《汉书·沟洫志》:“春夏干燥,少水时也,故使河流迟,贮淤而稍浅。”(末句意为:淤泥贮积而使河道变浅)汉·司马相如《上林赋》:“出乎椒丘之阙,行乎洲淤之浦。”洲淤者,泥沙壅积而成之沙洲也。沉积的泥沙会影响水流的通畅,故“淤”字的引申义为滞塞、不流通。如血液凝滞不通,称为“淤血”。《红楼梦》第三十四回:“晚上把这药用酒研开,替他敷上,把那淤血的热毒散开,就好了。”(淤血,今多作“瘀血”)
渍zì,潮音[ze3 姿3],本指腌渍、浸泡。《礼记·内则》:“渍取牛肉,必新杀者。”亦指濡染;沾染。唐·杜淹《咏寒食斗鸡应秦王教》:“飞毛遍绿野,洒血渍芳丛。”(言斗鸡之激烈程度:“一地鸡毛”,鲜血染红花丛)明·叶盛《水东日记·记杀马顺等事》:“初,尸血渍砖石,门官呼水涤之。”此二例中之“渍”,皆属实物(鲜血)濡染之义。汉·陆贾《新语·无为》:“民不罚而畏罪,不赏而欢悦,渐渍于道德,被(同“披”)服于中和之所致也。”《新唐书·杨玚传》:“古者卿大夫子弟及诸侯,岁贡小学之异者入太学,渐渍礼乐,知朝廷君臣之序。”上二例之“渍”,则属沾染教化之义。潮语本此而再引申为“晕染”,指布帛、纸张等着水后向周围洇开,如言“张纸是生宣,会渍”,“领褥乞尿渍(氵耽)了”等等。
“渍”,又指积在物体上的尘污、渣垢。苏东坡《虚飘飘》诗之一:“尘渍雨桐叶(灰尘积聚在曾被雨水淋洗过的梧桐叶上),霜飞风柳条。”梁启超《什么是文化》谓:“表面上看来什么也没有,然而茶的‘精’渍在壶内,第二次再泡新茶,前次渍下的茶精便起一番作用,能令茶味更好。”他所说的“渍在壶内的茶精”,就是潮人历来俗称的“茶渣”,必须让它积聚,千万洗不得,因此才有“假力(勤快)洗茶渣,假(讠别)(读“北”,明白)洗猪(艹肎)(俗作“朥”)”的潮谚。
由于“淤”与“渍”皆有积聚义,且积聚者多为污浊无大用之物,往往会带来雍滞、阻塞不畅通的后果,故潮语中将二字联用或叠用,组成“淤渍”“渍渍”等词语,借以比喻不懂规矩、不通情理、道理的人。如言“伊块面渍渍”(他一脸不通情达理的样子),“淤渍肥”(只知吃喝而不明事理,反而长胖的样子),“淤渍搨屎”(肚里一点都不晓情理,就像填满了粪便一样。搨tà,潮音[tan4踢],意为囤积。宋·周密《齐东野语·景定慧星》:“薪茗搨藏,香椒积压,与商贾争微利。”)……皆极生动传神。
淤须通,渍要除。中医因此有“化淤(瘀)”“去瘀”、“通瘀活络”等疗法。市面也有不少去除污渍的专用洗涤剂,最常见的就是各种品牌的“漂渍液”。顾名思义,其功能在于去渍漂白,品名起得很精确朴实。可惜的是,由于“渍”字带有起声符作用的“责”字旁,受“秀才读字畔”习气的影响,很多人都读成“漂[zeh4责]液”,这是亟须纠正的误读法,希望广大商家、消费者都能正本清源,以免习非成是。
最新更新
点击排行
猜你喜欢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