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汕文化网-胶己人网-潮汕人网-胶己人的饮食特色

潮汕方言|潮州头搭、头踏与搭头仔

2023-03-16 09:11:40分类: 潮汕话 阅读:
头胎生下的儿子,潮人称为“搭头仔”。乍听起来,“搭头”似乎很“土”,其实,它不但不土,而且很“文”。  搭头,是“头搭”的倒装词,而“头搭”亦称“头踏”、“头达”、“头答”,大概从元代开始,就是戏曲、小说中的常用语,专指官员出行时,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如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老夫此来不张伞盖,不摆头踏,你知老夫的这意么?  《西游记》第十二回:  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瑀散朝而回,众

 

头胎生下的儿子,潮人称为“搭头仔”。乍听起来,“搭头”似乎很“土”,其实,它不但不土,而且很“文”。


  搭头,是“头搭”的倒装词,而“头搭”亦称“头踏”、“头达”、“头答”,大概从元代开始,就是戏曲、小说中的常用语,专指官员出行时,走在最前面的仪仗,如元·石子章《竹坞听琴》第二折:


  老夫此来不张伞盖,不摆头踏,你知老夫的这意么?


  《西游记》第十二回:


  来到东华门前,正撞着宰相萧瑀散朝而回,众头踏喝开街道。


  《醒世姻缘传》第六二回:


  只见前边摆列着很多头踏,又有许多火把纱灯。


  《水浒》五八回:


  贺太守头踏一对对排将过来,看见太守那乘轿子却是暖轿。


  从上举数例可知,“头踏”指官员出行时走在最前面的仪仗,殆无疑义。这个词的源头,或许来自民间之口语,因而不同的文本中,便有“头搭”、“头答”、“头达”的差异。如:金·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卷七:


  得个除授先到家,引着几对儿头答,见俺那莺莺大小大作。


  明·罗贯中《风云会》第一折:


  天街上摆头答,醉醺醺把金镫斜踏。


  《西游记》第六二回:


  孙大圣依旧坐了轿,摆开头答,将两个妖怪押赴当朝。


  明·王衡《郁轮袍》第三折:


  左右,今日往九公主府中庆寿,摆开头达,慢慢地行着。


  ……


  总之,不管是“头搭”、“头踏”还是“头达”、“头答”,指的都是官员出行时的第一拨仪仗。在古代,那怕是“七品芝麻官”,其仪仗亦是颇为可观的一长列,如:官锣(潮人称“马头锣”),“肃静”、“回避”牌,官衔牌(如“某某县正堂”、“赐进士出身”等),伞盖,官轿,跟班……而前后的次序又须按朝廷规定,不能随便移易。这样的序列,正与生儿育女的情况相类似:谁是老大,谁是老二、老三,都是不以父母的意志为转移的事实。因此,在以官本位为基准又向往“多子多福”的封建时代,寻常百姓家将头胎生下的儿子称为“搭头仔”,并祈望像官员的仪仗队一样,一搭接一搭地生下去,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头之下,便是肩、胸、腹。于是,在外地的方言中,除了“踏头”之外,还有“踏肩”的说法。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吕大郎还金完骨肉》谓:


  福儿年九岁,善儿年八岁,踏肩生下来的。


  《醒世恒言·张廷秀逃生救父》中谓:


  (张权)却又踏肩生下两个儿子。


  清乾隆年间,钱泳《履园丛话·梦幻·自挽诗》引同朝赵同钰诗云:


  弦虽两断难回首,丁己双添是踏肩。


  可见,从元代以后,将先后出生的儿子称为“搭(或踏)头”、“踏肩”,已成习俗。


文章来源:潮汕

本文标签:潮汕文化潮汕话潮汕方言|潮州头搭、头踏与搭头仔

本文地址:http://www.chaozhouwenhua.com/csh/792.html

本站文章来源均来源网络收集整理,标注来源为其它媒体的稿件转载,免费转载出于非商业性学习目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内容与版权问题等请与本站联系,本站将第一时间尽快处理删除。联系邮箱:1991954022@qq.com

上一篇:潮汕方言|雅、雅人、雅饬

下一篇:潮汕方言|潮汕话常用口语俗语(一)

相关推荐

关于我们

潮汕文化,隶属于岭南文化,是古中原文化的遗存,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潮汕文化发源并流行于广东省潮汕地区(汕头、潮州、揭阳)还有说法指潮汕地区还包括了汕尾。和梅州市的丰顺县汤南、留隍两镇。 宣传潮汕文化,了解潮汕历史。介绍潮汕地区的潮汕美食,潮汕旅游,潮汕民俗,潮汕小吃,潮汕方言,潮汕话,潮汕工艺,潮汕茶,潮汕歌曲,潮剧,英歌,打造属于潮汕人,胶己人的潮汕文化网。让更多人了解潮汕文化。

返回顶部